政府資助「清貧」學生出埠「遊學」,出師之名為「拓展國際視野」。
先來裝一下陳雲老師。「拓展國際視野」是甚麼中文﹖以前我們去旅行,叫做「增廣見聞」。見聞者,可從來沒有國際和本土之分。功利一點,學鄧小平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的原則,無論是甚麼知識,總之學之有用,那就多多益善。好了,現在等於政府正式告訴大家,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在香港讀書讀得好,有個屁用﹖不出外遊學一番,你就沒有辦法脫貧,隔代貧窮,永無止境。
那你就難怪,為甚麼香港的大學明明精英輩出,找工作時就是不及一個澳洲三流大學的畢業生。
好了,就先當這個理論成立,問題是,出埠一頭半個月,你期望可以學到甚麼﹖學好外語﹖用靈格風要花三個月。閣下花一個月就成,應該在出發前先準備片段,對應遊學後的外語水平,像週刊的整容廣告一樣,整容前整容後來個對比,成效就自然一目了然。
還「國際視野」﹖國際視野就是,我可沒有聽過外國的小孩子們在假期時還要遊學。旅遊則有,就是一家大細出外散心,游游閒閒過日晨。而不是遊學:遊學者,又遊又學。好了,同學們,今天大家參觀了羅浮宮,記得記下今天我們看過的畫作和雕塑,回家記得做好資料搜集,寫好報告,回到學校要做presentation......
拜托,只有中國人社會才有這種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邏輯,真的想跟外國「接軌」,就學一下別人的生活態度,處事方式,而不是像沙甸魚一樣把自己擠進去上流社會,明明自己一向飲利賓納,走去跟人摸杯底品紅酒。
我不說甚麼我小時候也沒有機會「遊學」,反正我聽我爸常說以前上學要走幾里路,我也覺得很煩厭。再退一萬步,我也不討論遊學是否必需,我就當一個學生今時今日如果沒有遊過學會出人命的好了。問題是,如果我現在還讀中學,家境不算「清貧」,可父母也不能負擔我去「遊學」,但政府不資助我,而原因是因為我爸是納稅階層,隔壁那個清貧家庭每月申請綜緩萬多元,政府資助他們去遊學。
我們的政府,不好好督促教育局制定教育制度,倉盈庫足卻年年刪減教育預算,現在又來出此等所謂政策。他媽的,政府為甚麼不資助我搞移民﹖
"我可沒有聽過外國的小孩子們在假期時還要遊學"
ReplyDeleteNo, the kids here (Canada) do go visiting US or Europe in grade 11 or 12.
They go visiting the museums and watch the operas.
They are not fund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trips are expensive but they are op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