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February 2012

莫扎特效應

話說現代父母喜歡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雖然我不明白為甚麼不是要贏在終點線上),其中一個方法,是為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加上「助長腦部發育」,於是讓他們聽莫扎特的音樂。

身為古典樂迷,連電影AMADEUS也看了不下十次的我,當然不會反對孩子從小接觸古典音樂。不過那些所謂「莫扎特效應」的CD,在下一再告誡友人,可免則免。請看該CD的簡介如下:

「「莫札特效應」是經由美國學者專家所研究的最新腦力開發與智能提昇之實驗,結果發現聽巴洛克時期音樂最能提升音樂與空間智能以及增強記憶與創造能力,而且又以莫札特的音樂效果最佳,但並非每一首樂曲皆有其效應,其中單一曲目裡又以"雙鋼琴奏鳴曲D大調(Sonata for Two Pianos in D-major)"、"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D大調(Horn Concerto No.1 D-Major)"等曲子和其中7首歌劇最具有實質的成效,若能再與其他曲目前後及時間上的搭配得宜,則成效更為顯著!」

第一,必須指出,按時段劃分,巴洛克時期應該是不包括莫扎特在內的。

第二,在下雖然認為望子成龍乃為人父母之常情,不過想子女因為多聽莫扎特而於音樂上有所成就,則未免太過奢望。小弟一再言道,莫扎特並不是因為多聽莫扎特所以成為莫扎特的。在莫扎特的年代,最負盛名的作曲家是巴哈,如果閣下相信這種「效應」,至少應該讓孩子多聽巴哈的音樂。但其實,如果你有聽過就知道,巴哈的音樂,雖然難度十足,但旋律其實頗為沉悶(尤其與莫扎特的音樂對比之下再為明顯),所以賣巴哈的音樂,市場肯定比賣莫扎特小很多。

第三,只聽不讀是沒有用的。一段簡單的四重奏,樂器的運用,旋律高潮起伏等等,不用心鑽研,聽一百次還是只可以得到「幾好聽」的結論。要幾歲孩子自行鑽研未免要求過高,但問題是一般父母根本不懂得如何從旁解讀,大部分成年人基本上視古典音樂為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多於有致於藝術而用心研讀。

第四,是我幾乎可以肯定,選曲的人,是聽完覺得首歌幾好聽就編入CD的。原因是於其第四輯選集中,其中一首歌,是:Don Giovanni.K 527 "Fin Ch'handal Vino"。

Don Giovanni無疑是一首極為出色的作品,Fin Ch'handal Vino此節節奏明快有力,亦是上上之作,問題是,你知道歌詞內容嗎﹖我不是質疑小朋友會聽不懂意大利文歌詞,不懂意大利文是可以聽意大利文歌劇的,但這次是聽得懂反而是問題。歌詞的英文翻譯是這樣的:

Till they have got some wine and are hot-headed,
let's prepare a great party.
If in the piazza you find some girl,
try to make her come here with you.
Let the dance be wild, a menuet, a folia,
and an allemande you shall lead.
In the meanwhile I shall have my own fun
making love to this or that girl.
Ah, my list tomorrow morning
shall have at least ten new entries.

我不是一個保守的人,問題是,此CD適合七至十歲小童﹖你肯定佢唔識意大利文﹖定係專用唻呃華人家長﹖

06 February 2012

與蟲共舞

雖然在下不支持蝗蟲論(原因當然不是那些諸如「歧視」之類的膚淺見解,日後再述),但觀乎反蝗蟲論的論點,質素實在差得令人汗顏。而不幸地有些特別差的論點還被廣泛使用。比如說,敝舊校學生報副總編輯蕭浩恩上網台接受訪問,他其中一個批評陳雲的論點如下:

「你只要同D大陸人相處過呢,有兩個好FRIEND嘅大陸人呢,你就唔會講得出呢D說話。你點可以叫佢地做蝗蟲呀真係。你可以咁樣叫佢地咩﹖如果你有個朋友,有個好親嘅親戚,你覺得好重要,你覺得佢就係你某一D好重要嘅人,你會唔會講得出呢D說話,係唔會架嘛。」

簡而言之,只要你認識一兩個大陸人,你就不會叫他們做蝗蟲了。

將社會矛盾解決之道訴諸親情友情,我不能不說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社會觀察。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奇怪的是,依我所知孔子好像沒有要求閣下為子隱父隱之餘,還須要求閣下的親戚朋友,叔伯兄弟,以致社會大眾一起替閣下隱瞞。推而廣之,這世界根本就不需要法庭。

所以只要仔細思考就能知道,這種論點已經不是「廢話」可以形容。徐步高死後法庭開庭審訊,判決後徐父說:「一開始就唔公平,只係搵專家、證人抹黑我個仔,裁決結果係點,我個仔都唔會翻生!」,在他心目中,徐步高是個好兒子,好父親,好丈夫。現在請那些認為認識一兩個大陸人中港問題就能解決的人,去跟被徐步高殺害的死者家屬說,你們就不要叫他魔警了,你看,徐爸爸說他是個很好的人呀。

你跟一個人有比較親密的關係,對他的觀感當然會與社會大眾的有所不同。每日更新的大陸人肆虐香港youtube已足以證明他們如何危害香港社會。如果你不知道,那麼在下告訴你一個常識:身為受害人,是沒有責任和義務去了解從而主動找原因去原諒害自己的人的。

同時,這位蕭先生之所以認為蝗蟲論侮辱大陸人,根據他的邏輯,可能亦只是由於他對蝗蟲並不太了解。他只要家裏養一兩只,或者到森林中住上兩三個月,跟幾只蝗蟲成為好友,甚至三拜天地,結為親家,下次閣下再見到漫天的蝗蟲,你就不會再歧視他,你會含淚高唱,哈里路亞,然後雙手化蝶,與蝗蟲們,一起輕舞飛揚。

02 February 2012

反反蝗蟲論

一個人可以奸,但不可以蠢,因此在下經常強調訓練邏輯思維之重要。要不然,現實生活陷阱處處,一不留神被人晃點,輕則遭人恥笑,重則失財甚至丟命。

http://hk.news.yahoo.com/%E6%98%9F%E7%B4%9A%E7%88%B8%E7%88%B8-%E8%AA%B0%E6%98%AF%E8%9D%97%E8%9F%B2-232515727.html

雖說邏輯不清見事不明在基督徒群體中是為常態,但像張先生如此病入膏肓的,算是少見。用這兩個故事來否定蝗蟲論,就真如他自己所說:笑死人。雖然其實我不知道他說的兩個故事有甚麼好笑。

改革開放之初如果閣下到過中國旅遊,就當知道那時候的大陸人,還知道禮讓。到觀光景點見閣下是外地人,還會先讓你參觀。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爭先恐後。中國人富了起來,質素卻遠不如前,遑論清末民國高風亮節的文人雅士。古人有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依張先生所言,明顯認為一場文革,就大可將這些傳統道德拋諸腦後,到處搶奪別人資源更是奉天承運,而外人就應該予以包容體諒,不然就是挑釁煽動,心胸狹窄。

請搞清楚,事實上香港人很少嘲笑一個人先窮後富的。很多人都知道李嘉誠小時候很窮,但誰會用這回事「歧視」他﹖同樣現在李嘉誠搞地產霸權危害民生,你又是否用同一個理由替他辯護﹖「哎呀,如果你知道阿李生細個嗰陣好窮呀......」然後我們「行為偏差可以直斥,可以勸喻也可包容,就看我們胸襟,斷不可挑釁仇恨」﹖想請問張堅庭先生這到底是甚麼邏輯﹖

就當內陸民眾的確未必見過真正的海洋,但肯定每年都可以在電視欣賞偉大的國家領導人游泳的英姿。科技昌明,不一定要去過月球才知道人類的重量在月球只及在地球時的六分一,這個世界有報紙有電視有internet,要看大西洋大平洋和bikini女郎,是不需要翻牆都可以做到。有錢去旅行,就別告訴我家中會沒有電視電腦這種要笑死人的笑話了。

地鐵食物事件,有人認為反應過大。我想說,所謂法治精神,就是重視規則。香港收歸國有快十五年,固有的規則被共產黨及其人民不變蠶食,快到退無可退之地步。既然政府機關,新聞媒體大部分已經全部失守,我們唯有學習偉大的毛主席的指導思想,實行農村包圍城市,從小處著手,從日常生活重新建立,維護香港一向重視法規的傳統,是為正途,亦是對付劣等極權的可行之法。

這個世界的矛盾,不是一句「地域文化差異」就可以解決的。同樣規則這回事,不是一句「我唔識,我以前好窮好慘」,就大x哂嘅。閣下是印度人,去吃西餐會否徒手進食﹖入鄉隨俗為做人應有之義,這是常識。

不過由此可見,張先生有必要補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