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February 2013

大陸人對香港奶粉市場的禍害


蘋果日報於週六指出,香港奶粉入口量,於2012年急增3.2倍。他們希望用以說明大陸人到香港搶奶粉的問題嚴重。

雖然結論相同,但在下希望用更深入的角度觀察和評論。而因此,在再討論香港的奶粉問題之前,有必要由自由行制度,和此制度對香港的影響開始說起。

自由行制度是由03年開始實施的,但早年其實香港人對自由行並不反感,除了因為當年香港經濟不景之外,其實如果有留意,就會發現,其實當年大陸遊客人數並沒有太多,而且消費意慾沒現在般大,佔大部分人來香港,的確是為了觀光的,而且當年大陸人的禮貌問題並不嚴重。

單單如蘋果日報般只研究香港奶粉入口量,並不全面。因此在下由大陸旅客自由行開始研究。首先是中國大陸來港旅客的數據。

以下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由2004年開始的大陸旅客部分數據: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Overnight total expense33941365703967947215532436397087037111788
same day total expense4642562779261171215994195042593135360
overnight per head43554554470551935676662074538220
same day per head expense10431247153718322138235223562439

將過夜逗留旅客總消費,除以過夜逗留旅客人均消費,可以得出每年過夜逗留旅客人次。同理,用即日離境旅客的數字,可以得出即日離境的人次: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same day # of visitor4.454.515.166.397.488.2911.0114.5
overnight # of visitor7.798.038.439.099.389.6611.6813.6

自由行是2003年中開始的,假設當年數據未能完全反映自由行的影響,我們由2004年的數據為基準,觀察之後每年旅客人數,對比2004年的變化: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same day # of visitor1.00 1.01 1.16 1.44 1.68 1.86 2.47 3.26
overnight # of visitor1.00 1.03 1.08 1.17 1.20 1.24 1.50 1.74


由圖明顯可見,即日離境旅客人數,攀升速度對比過夜旅客,7年累積近一倍。特別需要留意的是,由2009年開始,旅客攀升速度,明顯與之前幾年有分別。

事實上,香港的奶粉供應問題,亦是由2009年開始越來越明顯,原因後述。

到分析奶粉供應的問題。同樣在下觀察由2004年起的數據。包括:香港入口奶粉量,香港出生嬰兒數目,香港出生單非嬰兒數目,香港出生雙非嬰兒數目。如下圖所示: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至11月)
香港入口供嬰兒食用的配製食品(KG)4258060610130306136492910461317162889644648681494933
活產嬰兒數目4979657098656267087578822820958858495451102850.3
單非嬰兒數目889698799438798972286213616961106059.147
雙非嬰兒數目4102927316044188162526929766326333573639156.04

供嬰兒食用的配製食品不包括奶粉(統計處未提供嬰兒奶粉獨立一項,而固體類奶製品使用廣泛,未能計出嬰兒用的份量),但假定屬於必要配料,即入口奶粉量的變化應與供嬰兒食用的配製食品同步。其中嬰兒數目因2012年未有數據,以前兩年的升幅平均估算,入口量只有至2012年11月的數據,不作調整。又香港嬰兒死亡率只有千份之一至二,影響甚微,因此不扣減。如果將奶粉配料入口量除以嬰兒數目,則得每嬰兒使用奶粉的變化: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全港嬰兒使用奶粉比0.861.061.991.931.161.63.264.8714.52
扣除單雙非使用奶粉比1.161.63.253.11.972.865.88.6725.87
扣除雙非使用奶粉比0.931.272.632.621.72.525.167.7823.44

根據數值,由2004年至2011年,每公斤奶粉供香港人的嬰兒(即扣除雙非嬰兒),8年間暴增8.4倍。即是說,如果假設2004年香港奶粉都是供應給香港嬰兒的話,等於說,到2011年,香港入口奶粉佔89.3%,都不是供應給本地嬰兒的。

而根據統計處數字,2012年香港奶粉配料,至11月為止,是驚人的1,494,933公斤。如果根據2010及2011香港土生嬰兒人口升幅約6%推算,香港2012年土生嬰兒約63790人,即每公斤奶粉供香港嬰兒,比率是23.44倍,與2011年的7.78倍相比,升幅是3倍。可見下圖:


2012年數字與2004年相比,升幅是25.1倍,即是說,2012年香港的奶粉入口量,佔超過96%,都不是供應給香港人的嬰兒的!亦即是說,由非香港嬰兒引致的香港對奶粉需求,至2012年,升幅是26.15倍!如此巨量的需求升幅,奶粉商如何能不加價﹖

特別是如果我們以2004為基數。將2004年入口奶粉配料,除當年活產嬰兒數,得出的數目為每嬰兒用奶粉配料,我們可以計算出香港入口而用於非香港嬰兒的奶粉配料如下: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非香港嬰兒使用奶粉配料350819715879099197745253869702411214138061440387

升幅累計,是411倍,實在非常誇張。

單是需求量一年增加3.2倍,而同期價錢升幅如果只有三成(價格上升可視之為減少需求量的策略,雖然明顯策略是失敗的),我其實覺得香港人應該要感謝奶粉商,與其指奶粉商囤積居奇,不如說,如果沒有大陸的需求,香港的奶粉價格有條件大幅回落。

更何況就利潤而言,此手法亦絕不合理。根據消息,奶粉商是只接受香港人訂購奶粉的。如果批發與零售差額有四成,而同時批發商直接零售價,比零售商的建議高大約兩成(實際上應該少於兩成,原因後述),即奶粉商的營業額,可以高一倍。問題是,根據推算,今年本港嬰兒的奶粉使用量,佔整體入口量,是3.73%。即是說,奶粉商通過此手法,對營業額的額外貢獻,亦是3.73%。亦即是說,要有同樣的營業額貢獻,售與零售商的價格,貴3.73%,就可以達到。我難以理解奶粉商會捨易取難。

現在回到大陸訪港旅客的問題。大部份人以為,大陸來香港搶購奶粉,是因為大陸食品安全出現問題所致。因而輿論總會出現一些同情心爆棚的人,告訴大家將就一下,救濟同胞亦是應有之義。

這個論點當然是錯誤的。證據就是,眾所周知,大陸除了奶粉,其餘很多食物的安全都有問題,但大陸飲食業依然蓬勃,連香港人亦依然喜歡北上吃喝玩樂,事實證明大眾對飲食安全的意識,是比大家想像中都是低的。如果說買奶粉是救濟同胞,那麼其餘食物亦理應有同樣的漲價和短缺問題,而事實並非如此。根據統計處資料,香港進口食品,以市值計算(缺總入口量資料),由2004年至今,升幅是2.33倍,與奶粉的升幅有明顯差距: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食品(以市值計)49217507635295259778715257862992003109291114474


由自由行並未令香港飲食業更加蓬勃,反而食肆屢因加租而要結業或搬遷,就可以知道食物安全並不是重點所在。而又事實上,自08年後,再沒有聽到過大陸奶粉有問題,反而其他食物問題逐漸浮現。說因為安全問題繼續自香港入口奶粉,則理應因時間關係,大陸人對大陸奶粉的恐懼會慢慢減少,而對食品的恐懼則日漸增加。而數據顯示並非如此。

那到底是甚麼問題﹖

自由行問題於09年開始越來越嚴重,表示自由行人數和購物行為開始困擾香港人,亦是由09年開始的。我們可以由香港的零售上市企業股價中得出同樣結果。以於自由行政策中,獲益最多的卓悅和莎莎為例。留意兩者的Cost of good sold,對比奶粉入口量: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Bonjour (COGS)11.121.111.161.241.72.062.35
SASA (COGS)11.231.421.431.71.882.132.493.25
Milk powder import 11.423.063.212.143.096.7910.9235.11

(卓悅缺2012年數據)


值得留意的是同樣由2009年初開始,差距不斷擴大,到今年已到瘋狂的地步。而大陸人來港購買化粧品的原因,明顯不是因為安全問題。分析員普遍認為,自由行帶動香港零售業業績,是因為中港匯價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

亦即是說,大陸人到香港買奶粉,基本上亦是因為匯價的關係,而不是傳媒所指的食物安全原因。香港入口物品的安全檢查亦較嚴,兩者相加,有利潤空間又有市場,大陸人自然運個不亦樂乎。化粧品難以轉售,而奶粉因為有罐,是否一手貨較易判斷,因此轉手較容易。亦即是說,如果指大陸人買奶粉是自用送禮,則奶粉的升勢理應與莎莎卓悅的銷售成本升勢相約。由此就可以歸納,大陸人於香港買奶粉,絕對並不只自用,而且是有極大部分是用作其他用途。所謂的其他用途,當然就是轉售圖利。由圖表推斷,此商業行為,應該亦是由2009年開始的。

在下亦由此推斷出,奶粉商的售價與零售商售價的差距,根本上應該與兩地的匯率相約,再扣除運輸成本比率等,即不足兩成。因為可以假定,大陸人走水貨的利潤,應該亦與兩地匯率差距相約。比市面高兩成的定價,才可以確保大陸人於市面沒有奶粉後,不會像走水貨一樣,聘用香港人,用他們的身份上網訂購奶粉。如此才可以確保本地人的需求得到滿足。既然知道有零售商專賣貨與大陸人,則當然不能無止境地向零售商供貨。更何況系統上亦不可能,我相信奶粉商原有的系統,是不能應付一年內增加兩倍的運輸量的,能應付一倍就非常不錯了。事實上奶粉商今年能有兩倍的入貨量,在下已經覺得非常神奇。

特別是,將供應商設建議零售價視為供應商牟利的行為,非常不合理,因為供應商是沒有在零售商中分成的,即單單零售價的升降,是不會影響供應商的利潤的。

人類一向有以價格來決定品質的傾向,而這種傾向,經實驗證明,於女性身上尤其明顯,供應商為免有零售商以過低價格賣貨影響品牌策略因而設定建議零售價,比供應商想從中取利,更易令人信服。事實上商家定價策略可以很複雜,不宜將之簡單歸納為一兩種原因。

更重要的是,就算容許零售商以低於市價發售,亦未必能惠及本地的母親。大陸人如果知道有便宜貨,不去搶盡才是見鬼。

已採用奶粉的嬰兒,要轉奶粉的確有難度。但奶粉亦是講口碑的行業。經常買不到奶粉的廠商,對新懷孕的父母來說,當然不會優先考慮採用,這種流失趨勢一旦形成,要改變就只會更困難,我不認為奶粉商會忽視這點。至於說避稅就更加不可能,因為大陸與香港的代理商很可能並不是同一間公司,因此亦很可能不存在互利關係,而以外資一向對大陸市場的重視而言,看不到理由要用這種方法轉移市場。

(Post完先睇到雷鼎鳴篇膠文,阿教授你識睇唔識睇數字呀﹖)

4 comments:

  1. 或者把「一簽多行」的實行年標示出來,會比自由行何時開始,來得更直接﹖

    ReplyDelete
  2. Anonymous10:55 PM

    最大的分別是2009年開始, 深圳戶籍居民的自由行, 變了一簽多行, 即等於可以自由進出香港, 實際效果是羅湖邊界消失了, 香港與深圳合併了

    ReplyDelete
  3. Anonymous11:16 PM

    奶粉問題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另一個例子是 : 大量雙非童進佔北區學位, 讓「深圳」這個名詞, 在處理資源分配時, 正式進入香港的教育行政的議論空間中, 是給香港人心理有個不自覺的適應期

    ReplyDelete
  4. 事實上其實我都唔係好諗得明做乜2012年無啦啦又爆升一截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