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February 2013

小五郎系列:奶粉供求及廠商分析

有敝BLOG讀者,就在下有關奶粉的文章提出以下意見,非常值得討論:

自 2011年下半年起,全球奶品供應都呈過剩現象。三、四級奶品期貨價格連連下跌,奶品的環球供應根本就不成問題。再者,奶粉商亦早已承認有足夠存貨在港, 但零售商卻無法獲得奶粉商供貨;然而同一時間,奶粉商又樂意直接向消費者以零售價供貨。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奶粉商透過是次通路重整,已從中獲利甚豐:一家 奶粉商宣稱,在每天約有五百個直接訂單。假設每單只賣一罐,每罐賣二百元,一個月的銷售額己達三百萬。一般零售價與批發價差距約為三至五成,取下限算每月 奶粉商利潤多了九十萬,尚未計訂購實際貴約40元。

走私客固然一定要整頓。同樣地,奶粉商為錢而影響到本地媽媽,一樣不能放過。凡事都追究到「蝗禍」是很便宜方便的論證,但如果有人以「蝗禍」作為煙幕,背後進行商業操作,影響民生,也該把它揪出來。

最後,如果可以的話,人家跟您的意見不同,不要把別人標籤為精神病、左膠、五毛。香港之可貴,在於人人都可以對不同事有不同見解,平常心去討論,對個人、對社會,裨益更多。謝謝。


看在他懂得分第三、四類奶類製品的份上,姑且一答。

首先,雖然我不明白為甚麼要用環球奶品供應,來解釋地區性的供求失衡問題。不過既然提到期貨價格,姑且研究一下。



上圖是第四類奶品由2000年起即月期貨的價格圖。可以見到,如他所言,2011年中開始,價格有急速下降,但由2012年中開始已經回復上升。單單指出期貨價格於2011年中開始下降,卻又不提2012年中開始的回升,我不知道他到底是被人騙了,還是想來騙我。

由2000年開始看,現時的價格,明顯是屬於偏高的水平。當然,如果閣下心水清,就會發現2008年末,價格同樣急速下降,而原因當然是因為金融海嘯。同理,2011年中的回落,部分亦因為歐債等環球經濟問題引致。事實上環球奶品供應一向穩定,不像種植農產品般受天氣影響而失收(當然不是指全不受大自然影響)。將期貨價格回落單單歸因於「全球奶品供應過剩」,這種人最好不要進行商品貿易。

另附上第三類奶製品價格圖以供參考:


另外要注意的是,第三及四類奶製品,並不只用作製造奶粉。

而第二點,簡單而言,他是指奶粉商自己稱有足夠存貨,但零售商無法取得奶粉,供應商卻又自己直接向消費者以零售價出售,獲取暴利。

真是一個好問題。如此暴利,為甚麼供應商不一早就自己直接出售,而要分三至五成利潤給零售商呢﹖這個問題推而廣之,就是零售價格一般與批發價有明顯差距,為甚麼批發商會寧願將利潤分與零售商,而不將其中的差額也一併賺去呢﹖

這亦是一個非常基本的經濟學問題,就是為甚麼這個世界會有批發商和零售商呢。須知道經營分銷點是有成本和風險的。香港零售商最大的風險,當然就是租金,其餘才輪到原料價格,人工和地點營業額等的風險。批發商放棄部分利潤的同時,將風險轉嫁到零售商身上,只需要考慮地區的品牌宣傳,預期整體需求供應等等的問題即可。需知道分銷點是非常有價值的資產。想像一下,如果你的品牌囤積居奇,導致經常缺貨,但其他品牌如常供應,結果如何﹖就是消費者會轉用其他牌子的奶粉,自己白白損失佔有率。更不論抬價的行為,操作失當,是會損害品牌形象的,這是基本的市場學常識。

批發商要囤積居奇,必須要其他批發商一致配合才能成事,要配合,就要有寡頭壟斷的優勢,但香港奶粉牌子有十幾個,要成事亦並不容易,而且以往亦沒有聽聞奶粉商有集體減少供應抬價的先例。這不合理,因為居奇牟利,是由供應一方主導的,並不需要需求一方的配合,亦即是說,如果奶粉商要抬價,早就抬了(看看各大油站是如何做的﹖汽油有忽然增加需求嗎﹖),不必等到大陸人殺下來才抬價。

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批發商於本地的物流系統,已經不勝負荷零售商的需求量。零售商存貨地方有限,需求量再多,每次入貨量都有上限,因此批發商要分次運送。批發商就算再有存貨,沒有相應的物流系統,能增加的供應始終有限(特別是藥房已經日日入貨)。有存貨,不能送去銷售點,供應商事實上又不可能因為這種不知何時會結束的爆炸性需求而投資擴建物流系統的。當然亦有可能是供應商發現有個別零售商囤積居奇,例如有報導指店舖向香港人謊稱缺貨等,而導致市面供應出現問題,影響品牌。

而要解決以上問題,就唯有自己做銷售。何時停止可以自主,操作上更加靈活。

自己銷售,通常分客戶取貨,和直接送貨到府第兩種。客戶到場取貨增加辦公室的營運負擔(想想平時負責批發訂單的辦公室忽然一日要應付幾百個客人上門,你估容易﹖);送貨的運輸成本只會比運到零售商更高,因為一般會經其他物流公司負責送貨,而且地點更分散。更何況,批發商現在有存貨,額外的存貨很明顯是比正常存貨更短的貨期運到的(世界上沒有批發商會預留存貨應付突發性需求的),亦即如之前所提及的,運輸成本,其他銷售點的存貨風險均有所提升,符合在下之前的論點。

至於批發商以一般零售價賣給客人,這是當然的。他媽的,除卻部分抬價的零售商,如果批發商用比零售價低的價錢賣給散客,豈不是與自己的零售客戶競利,要自己的客戶坐蟹貨﹖還有比這更卑鄙的事嗎﹖(所以每次書展和電腦展,零售商都是媽媽聲,就是這個原因)

回到供應商有否囤積的問題。供應商有否囤積,最好就是看InventoryTurnover。私人經營的代理商無從估算,我們唯有看上市公司的部分。在下找了幾間美國大牌子,各自的InventoryTurnover如下(數據來自Bloomberg):

美贊臣(MJN,Blooomberg只有由2009年6月的資料):


 惠氏(WYE)(至2009的):


Pfizer(PFE,09年收購惠氏):


雅培(ABT):


雀巢(NESN):


以上5間奶粉生產商,Inventory Turnover於近期的數值,都沒明顯比其他時期低,當然這是指整間公司所有業務而言,各自嬰兒產品的Inventory turnover未知有否於年報提及,要再研究,但相信不會有過大的差距。另外如果觀察各大廠的Income statement,例如MJN,由2005至2011財政年度,嬰兒食品(Infant formula)佔營業額比重由2005的71.6%,一直回落至2011年的59.52%。


如果藥廠居奇,營業額佔生意比率沒有理由續年向下。另外可以留意其他廠商(Pfizer及Wyeth未有明確的奶粉分類,難以分析):

雀巢,Nutrition一項只有由08-11年的數字,4年間佔總營業額微升1.5百分點:



雅培,Nutritionals一項由03至12年,共跌3.34%: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亦是總體數字,事實上香港市場不大,廠商當然不會以香港獨立做地區財務分析報告,因此只能以環球數字作準。

言則各供應商囤積居奇的說法,不知從何說起。更不知為甚麼可以有「以蝗禍作為煙幕,背後進行商業操作,影響民生」的說法。我們只知道,大陸走私犯佔據香港的火車站運貨,又買斷香港的奶粉,損害民生。

如此人所言,凡事都追究到「蝗禍」是很便宜方便的論證。但便宜方便的論證,不代表就不是正確的論證。事實是,香港人買不到奶粉,明顯就是大陸人造成的,根本不容狡辯。還有,做人最好不要有被害妄想症,見到供應商有奶粉賣,就以為他們是囤積居奇,有心害你。將價錢被提高,指是供應商的責任,都是很容易的事,但由數據和商業邏輯來看,很明顯是錯誤的。

盲目指責供應商大商家,是為左膠;處處為大陸人開脫,幫港共政權轉移視線,是為五毛;都是fair comment。

至於精神病,「人人都可以對不同事有不同見解」,言則南京大屠殺,日本的右翼份子也經常有不同的見解,是否又可以﹖被大陸人搞到嬰兒可能會餓死(有認識的家長,家中只剩下兩日奶粉份量),還要「平常心去討論」,這種人,我只說他是精神病,都算很厚道的了。

1 comment:

  1. 謝謝博主的詳細回應,先來三點道歉:

    1) 到 貴博留言,純粹討論,並無「挑機」、「踩場」之意,若令博主覺得小弟在 貴博大放厥詞而不悅的話,先行致歉。

    2) 原文不清不楚。小弟在自家面書和推特多度請朋友們關注奶粉商的責任,到訪 貴博亦由推友推薦。前天看畢鴻文後,留言時僅擬對事件分享一點其他角度。其實當時的想法是想就 貴博前文指奶粉商改變通路當中並無益處(即第五段)作出討論。當時留言,並無特別謹慎,只將自家面書、推特章剪輯就貼了,沒想到就此失卻了我想說的重點(下面會再說明),也引致博主對奶品環球價格多花了時間論證。這是我不好,謹此致歉。

    3) 即使環球奶品價格其實不是我想說的重點(我本想說的是期奶價格下跌、供應沒問題,香港奶粉卻大幅加價了),但我引述的數據明顯過期。我當時找的是 2012年7月的期奶價格,用這個日子,是因為家中兒子的奶粉的製造日期是2012年8月(上星期購買的),用2012年7月的期奶價格,當時想就是順理成章。(在閱畢 博主新的鴻文後,再到超市看了一下,現在賣的奶粉是2012年9月下旬製造)。加上之前找到菲士蘭(即美素佳兒)的2012年半年報,當中指2011年上半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的奶價分別為38.63,38.77和36.51歐羅,期間一直下跌,故此並無再找2012下半年的價格。因此,小弟無意騙您,也沒被騙,只是沒一直追蹤查究,以治學精神來說,實在不足,謹此致歉。

    如果博主願意討論的話,或許我想說明一下。我與博主一樣,對走私客也是感到非常討厭的。我們的分別也許是,您認為走私客是奶粉短缺的主因,走私客是唯一的「壞人」。我的看法是走私客也是肇禍的原因,是「壞人」,但他們不是唯一的「壞人」,因為個別奶粉商也有責任,個別奶粉商也是「壞人」。其實,針對奶粉商的責任,您和我都沒有「關鍵資訊」,大家都是靠推論,所以我只是想提出多一點不同視角,讓大家考慮一下。

    或許我該說明一下為甚麼我認為奶粉商也有責任。正如您所言,奶粉商不是善堂,即使他們有任何商業操作,亦實屬正常。不過我的看法是,他們的操作不應影響市民正常生活,否則,就是「壞人」。而我認為奶粉商也有責任的理解,是自相熟藥房老闆得來的。小弟家住某新市鎮,也許其他人沒想到,但是其實這裡也是有許多許多「陸客」,更有旅行團組團參觀購物。幸好的是,小弟相熟的藥房位處街市深處,一般陸客找不到,所以(據老闆說)到他家買奶粉的還是本地人為主。不過老闆說以往是他們不想多取奶粉(因佔用地方太多),但由去年農曆年後左右,個別奶粉商便減少了供貨,即使他們要取貨,個別奶粉商就是不供貨。初期,有奶粉商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老闆一份名單和相當的奶粉,要求老闆聯絡名單上的人到店裡買,並要按建議零售價收款(平常他賣奶粉是比外面便宜約二三十元的)。後來,奶粉商要求老闆代為送貨上門,至於價格是按建議零售價賣貴一點,而奶粉商也在批發價之上加收了一點「手續費」。這個安排由去年暑假左右便停止了,此後該奶粉商每週只向老闆供應每階段奶粉兩箱,情況至今不變。由此,我的理解是:有奶粉商不願意向零售商供貨。但不願意供貨,問題可能是來貨或庫存不足,但這點顯然悖於近日奶粉商的行為:奶粉商已多度說明庫存充足,而且透過媽媽會訂奶粉的人供應從來不斷。而一直以來斷貨的,只是街上的零售商,特別是個別經營的藥房。

    因此,整體而言,現在的情況似乎是:

    (1) 陸客、私梟大量搜購奶粉
    (2) 本地媽媽無法自零售點即時買到個別品牌奶粉
    (3) 本地媽媽可透過電話購得所需奶粉,但須附加手續(送貨)費
    (4) 藥房等零售點無法取得供貨
    (5) 奶粉商宣稱本地貨源充足

    其中(1)、(2)、(3)三點是大家眼見的客觀事實,毋須爭辯。至於 (4),大家都只是聽來的,而(5)也只是奶粉商的聲稱。不過,假設(3)、(4)、(5)都是事實,那末合理推論就只有:

    (6) 奶粉商有貨,但沒有供貨予零售點
    (7) 奶粉商正直接供貨予本地媽媽

    這是我一向的理解。其實我一向都不同意有奶粉商囤積居奇這種說法:事實上,奶粉商從沒囤積,只是改變了通路;奶粉商一直有放貨,只是不經零售商。所以,我同意奶粉商是沒有囤積的。

    但為甚麼奶粉商會改變通路?正如您在第一篇文章所說:「成本上升,風險增加,供應商不是開善堂的,沒有利潤上升的誘因,誰會做這種蠢事﹖」

    對,答案就是利潤上升。

    之前我在別處寫,是次奶粉商利潤來源有三,而這三點若沒有「蝗禍」的「煙幕」,奶粉商應早已被市民和代議士問責的:
    (1) 在全球奶品價格下跌的情況下,仍加價達三成;
    (2) 改變通路,以直銷吃掉零售商的份額,增加利潤約三成;
    (3) 由於奶粉商大都以整個大中華視作同一市場,而內地入口奶粉須徵稅,但零售價卻與香港相若。若上架成本一樣,奶粉商便須將全部或部份稅項完全吸納。而將原本應在大陸銷出的奶粉轉而在香港澳門銷出,則可規避該稅項。

    以上是我之前粗略的推論,不過今天蘋果日報的報導,證實了第一點的「重中之重」,即有關加價部份:

    「來自內地搶購潮令本港奶粉長期缺貨,奶粉商趁機不斷加價。消委會調查,熱門的美素佳兒,其4號奶粉建議零售價升幅最高,由2010年初每罐賣121.8元加價42%至去年底的173元;另一款美贊臣其4號奶粉「安學健A+4」,亦由2010年每罐143.6元加35.4%至194.4元。」

    至於是否全球奶品價格下跌,我已在前文說明,您的鴻文也有精確陳述,不贅。

    至於第二點,究竟奶粉商是想改變通路,還是如您所言「批發商於本地的物流系統,已經不勝負荷零售商的需求量。零售商存貨地方有限,需求量再多,每次入貨量都有上限,因此批發商要分次運送」,才「唯有自己做銷售」?我的觀察與您不同,蓋零售商現在不是不想取貨或沒地方放貨,而是奶粉商不供貨。問題不在零售商接貨數量低,令奶粉商要增加運送次數,而是每次奶粉商都不願按零售商要求貨量供貨。然而在同一時間,奶粉商卻以更多的運送次數,直接把貨送予客戶。至於直接送貨的成本,亦已完全轉嫁到顧客身上(每罐按售價再另加30-40元),所以對於奶粉商來說,這是穩賺不賠的。至於香港的奶粉商是否打算長遠踢走零售商,特別是小商號?我是覺得完全有可能的。這是因為奶粉商可單單透過超市和個人護理店舖貨,這在物流成本方面會節省很多(可一次直送超市大倉),而小商號對於銷情的幫助、對奶粉質素的影響、物流的成本等,都是考慮之列。事實上,有很多衛生用品已不向獨立商店供貨,或只供部份型號。此後,若有家庭願意付出更多,那末奶粉商便送貨上門;不願意的,也可透過超市、連鎖店購買。若此模式成功,對奶粉商的盈利不可謂不大。不過,對於這一點,您,和我都不是當事人,也沒有關鍵資訊。既然大家都不知道奶粉商怎麼想,所以,我完全尊重您的看法,而我也只是表達我個人看法。

    第三點有關規避稅項的問題,純粹推論,再想想也許就算如此,民間也許不會有太大反彈,因此不是重點,是故按下不表。


    接著,想說一下您的其中兩點:

    「批發商要囤積居奇,必須要其他批發商一致配合才能成事,要配合,就要有寡頭壟斷的優勢,但香港奶粉牌子有十幾個,要成事亦並不容易,而且以往亦沒有聽聞奶粉商有集體減少供應抬價的先例。」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品牌囤積居奇,導致經常缺貨,但其他品牌如常供應,結果如何﹖就是消費者會轉用其他牌子的奶粉,自己白白損失佔有率。更不論抬價的行為,操作失當,是會損害品牌形象的,這是基本的市場學常識。」

    這兩段的邏輯是完全正確的。但要說明的是,現實上市面上並不是所有奶粉品牌都缺貨。正如高永文今天所指,現在缺貨的只有兩個品牌(但我的觀察是三個),可是消費者似乎並沒有轉用其他牌子。那是甚麼原因?其中一些可能解釋是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高於我們預期,又或是不同品牌的可替換性高於我們想像,而當中我想後者的可能性比較高。一向以來,媽媽們都說若小朋友一向吃著某品牌的奶粉,轉用第二款便會不適應、會不肯吃、會嘔會疴等等。這會否令媽媽們減少轉換奶粉的意慾?如果沒有,那當然各種奶粉可視為可以完全替代;但若果不是的話,我們便要考慮我們說媽媽買不到A奶粉便會買B奶粉的情況是否現實了;而奶粉商是否要一致行動才能操控市場,也值得再討論。

    最後想澄清一下,由始至終我也沒打算為誰開脫。私梟亂港是大家的共識,必須取締。只是貨品供求失衡,若只針對「求」方開刀,就如單腳走路。既然「供」方有貨可供,如果可以迫使「供」方踏踏實實的供貨,豈不美哉?

    如果您看到這裡,感謝您。我想,在網上貼文、回文,也只是想交朋友,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但若果博主認為小弟實在不配的話,那,對不起,小的就此「過主」好了。

    謝閱。

    ReplyDelete